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下

达天通理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无错小说网 www.wucuo.org,最快更新法华经指掌疏最新章节!

    贤宗后学 通理 述

    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

    △二正宗分(明权实本迹之正义。示开显会归之宗旨。自方便至神力。共二十品。皆正宗之文也)。分二。一约今时门头。以彰出世本怀(今时门头。一法不少。故有三时设化。五教被机之别。若原佛出世本怀。无非开权显实。会三归一。自此以去。至安乐行品。全彰此也)。二约实际理地。以显应化妙用(实际理地。一法不立。由一法不立。故能遍现诸法。所以非生现生。非灭现灭。三世益物。化化不绝。自地涌至神力品。全显此也)。初三。一略明权实。以动执生疑。二广明权实。以断疑生信。三极显经功。以借人弘法。初(此处有通卷品题。应先释之。品题云)。

    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

    品虽居此。义摄卷终。今通前后以释方便。方者一定不易之体。便者应物随缘之用。各论则方即实也。便即权也。此品从始至终。无非发明权实。故以方便名之。若合论者。方便谓从方起便。惟从便称。即常途所释权巧义也。通论此品。略有五重权巧。一谓文殊弥勒。酬酢已毕。众无能问。权巧自说故。二谓权执不动。实疑不生。赞叹称扬。权巧激发故。三谓法不可示。言词相寂。分别解说。权巧酬请故。四谓权实之旨。不易发明。述自述他。权巧开示故。五谓法说一周。身子得记。实为中下。权巧作则故。总论。此经一言一句。俱自大悲心中流出。通为摄生。无非权巧。故初以方便名品。令知从始至终。皆属方便。幸莫作文字观也。

    △(此是通卷品题。本科经文分二)一略明权实。二动执生疑。初二。一长行。二偈颂。初二。一约佛慧称叹。二约诸法显示。初二。一叹诸佛智慧。二叹自证智慧。初二。一标叹二智。二依次释成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(至)辟支佛所不能知。

    初经家叙仪。尔时者。弥勒文殊。问答已竟之时也。玄机既泄。无容再默。故从三昧而起。言安详者。谓整涅槃僧。敛僧伽黎。有申申夭夭。从容不迫之貌。

    告舍下。正以标叹。告谓诏而语之。即无问自说之义。独告身子者。以身子愿学菩萨。不安小乘久矣。准后不预斯事。甚自感伤等语可见。又舍利表权智。今欲会权归实。故独告之。诸佛者。总指十方三世。如法说章中所引。智慧即平等大慧。众生迷之。而诸佛证之。故云诸佛智慧。甚深者。穷诸智之渊底。诸智莫能穷其底故。无量者。尽诸智之分量。诸智无能尽其量故。此是标叹实智。约自觉言也。门谓权智。能通实智。故云其智慧门。难解者。权不终权。若执权者。是未解权之义故。难入者。权能通实。若迷实者。是未入权之极故。此是标叹权智。约觉他言也。声闻辟支所不知者。如华严闷绝躄地。阿含日价为足。方等常除粪秽。般若无希一餐等。此是兼叹权实。约觉满言也。若论觉满。仍拣菩萨。今独拣闻缘者。以今经为破权执。而闻缘犹重。急先务也。标叹二智竟。

    △二依次释成。

    所以者何佛曾亲近(至)随宜所说意趣难解。

    首句承前徴起。言上来智慧及门。所以闻缘不知者何也。

    佛曾下。正以释成。亲近诸佛者。如不轻之于威音。妙光之在灯明。培来者远故。尽行道法者。如一音遍记。增寿说经。奉持法藏。广宣法华等。积来者厚故。勇猛者。虽近多佛。不以时长自诿。精进者。虽行多法。不以行满自足。所谓经劫石以忘疲。戴铁轮而不退也。名称普闻者。建志之深。声名洋溢之义。然既至声名洋溢。而内证实德。自应甚深未有。故云成就。此释诸佛智慧。甚深无量义也。随宜所说者。由实智甚深无量。为度众生。随其机宜而演说之。所谓从实施权是也。然所说之法。虽属随宜。而意趣在实。是诸佛之密意。故云难解。此释其智慧门。难解难入义也。二智若此。岂声闻辟支所能知哉。叹诸佛智慧竟。

    △二叹自证智慧二。一总显具足。二分文别叹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(至)见波罗密皆已具足。

    初指法不尽。成佛已来。指华严以后时也。华严以后。法华以前。中间逐机所说。入道因缘不同。故云种种因缘。间或根器钝劣。于因缘中仍不了者。又复喻以易知。譬以易见。故云种种譬喻。广演言教。无数方便者。以一乘开为三乘。随机差别。方便各异故。引导众生。令离诸著者。如凡夫著有。佛说空以引之。二乘着空。佛说有以导之。据此则从前所说。但以众生处处着。引之令得出。岂足以尽佛之智哉。

    所以下。显智具足。初徴起者。言从前所说。似已尽佛智矣。所以但言引众离著者。何也。如来下。双举二智以释成之。方便即是权智。知见即是实智。二俱究竟。故总以波罗密称之。皆已具足者。正显从前所说。不能尽也。

    △二分文别叹。

    舍利弗如来知见(至)言辞柔软悦可众心。

    初叹实智具足。如来知见者。自举所证实智。广大者。横而论之。具足一切诸功德故。深远者。竖而论之。穷尽众德之渊底故。无量无碍等者。转释叹词。无量。谓四无量心。一慈。二悲。三喜。四舍。无碍。谓四无碍辩。一法。二义。三词。四乐说。力。谓十力。始于是处非处。终至漏尽。无能胜无能坏。故名力也。无畏有四。一一切智无畏。二漏尽无畏。三说障道无畏。四说苦尽道无畏。通名无畏者。于大众中。广说自他智断。无恐惧故。禅定。如八背九次。乃至妙奢摩他。三摩禅那。解脱。如空无相无愿。乃至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三昧。如二十五王。乃至首楞严王。于此差别功德。彻底穷源。故曰深入无际。无际者。既已穷源。更无余际。所谓知见深远者此也。一切者。仍指如上所说。一切智至佛智。皆名自觉圣智。一切法至佛法。皆名究竟果法。故俱称未有。一一圆满具足。故曰成就。成就者。即圆满具足之义。所谓知见广大者此也。

    (问。既释实智应属自觉证极。观无量无碍无畏之名。似兼觉他。而八背九次三解之义。似未证极。用斯释实。得无议乎。答恒沙性德。皆悉具足。方名实智。若实智中原不具此。则施权时却从何而来耶)舍利下。叹权智具足。种种分别者。曲抑本怀。随他意语。巧说诸法者。权设三乘。巧逗群机。不有权智。何以能尔。今如来自谓能者。正见其权智具足之义。末二句。转释叹词。言辞柔软者。善顺物情。由此故能种种分别。悦可众心者。观机逗教。由此故能巧说诸法。盖此即权智具足之用耳。约佛慧称叹竟。

    △二约诸法显示(前恐固执先闻。故约佛慧称叹。令知若权若实。俱未究竟。还须向上追求。此恐高推圣境。画地自限。故约诸法显示。令知法法头头。无非权实只要目前荐取。是知前后无非是药。应症便可取服。幸勿医门缄口。以待自毙可也)。分三。一取要绝言。二徴起释成。三转释释词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取要言之(至)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。

    初取要显证。权实之法。头头皆是。拟欲尽言。言不能尽。故曰取要言之。无量者。竖无限量。无边者。横无边际。如许未曾有法。如来一一圆满。故云佛悉成就。此即取其捷要者言之。

    止舍下。绝言不说。止犹罢也。欲罢而不说也。佛以二乘人等。只知随语生解。不解言外明宗。故用无量无边等语而启发之。见其如鸟待哺。如渴思水。乃急以止之。亦仲尼所谓予欲无言之意。不须复说者。以说之无益故。

    △二徴起释成。

    所以者何佛所成就(至)乃能究尽诸法实相。

    初句徴起。言既云未曾有法。佛悉成就。亦当略示义相。所以止而不说者。何也。

    佛所下。释成。世法无非佛法。惟佛证知。故云佛所成就。佛法无非世法。众生迷昧。故云第一希有。一切见色闻声。头头错过。故云难解之法。了知翠竹黄华。般若真如。故曰惟佛究尽。然必究尽诸法。则权智究竟。究尽实相。则实智圆满。除佛与佛。孰能及此。所以止而不说者。此也。

    △三转释释词。

    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(至)如是本末究竟等。

    所谓二字。召下释上之词。谓召下如是等义。释上惟佛能究语也。如是者。指法之词。相性体力等。正所指之法。情与无情。一切皆具。故约诸法言之。释义则依性名相。如有情之身躯。无情之质本。性所持故。持相名性。如有情之元明。无情之元气。相所依故。别相名体。如有情之手足。无情之根茎。相所属故。功能名力。如有情之执捉运奔。无情之擎载支持。体所具故。业用名作。如有情之贤奸善恶。无情之家野真伪。力所成故。亲生名因。如有情之善恶因种。无情之真伪子实。作所积故。助发为缘。如有情之父精母血。无情之土膏雨润。种所托故。成就名果。如有情之色身圆满。无情之内外具足。缘所生故。好丑名报。如有情之否泰穷通。无情之轻重贵贱。果所受故。初相为本。后报为末。究竟无二。同一实相真体。故云等也。以上共有十个如是。若于前九一一了知。是究尽诸法。若于后一确确体证。是究尽实相。上云惟佛与佛。乃能究尽者。此耳。然此以上三科。虽显佛智究竟。实明世法无非佛法。既世法无非佛法。则一切法无非是权。一切法莫不显实。乃如来格外方便。向上提持。敷声教于六根门头。明权实于万化之域。晓了此者。则随宜所说。意趣难解之旨。不待言矣(问。十如是中。性义似指真体。何故以等义为实相乎。答。性约诸法各具之性。等指诸法同归之体。虽四河俱名为水。不得称海。必众水所归者。乃名为海。故以等义为实相也)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(标颂云)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△(正颂分三)一正颂长行。二极显难知。三略为显破。初二。一颂约佛慧称叹。二颂约诸法显示。初二。一颂叹诸佛智慧。二颂叹自证智慧。初二。一颂标叹二智。二颂依次释成。初。

    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(至)无能测量者。

    诸佛二智究竟。超出世出世间。故称世雄。雄犹长也。不可量者。亦以所证究竟而言。谓所证之智。既已究竟。能证之人。讵可限量乎哉。诸天及世人者。天人居九界之中。故独举之。此外上有三圣。下有四凡。总以一切众生该之。古德云。等觉不知妙觉。况复余众。故总云无能知者。此是约义超颂。声闻辟支所不能知之文。佛力无所畏等。俱属佛知见中。差别功德。借此以颂诸佛智慧句也。佛诸余法。颂上其智慧门。以权智之中。亦有无量差别法故。无能测量。合颂甚深无量。难解难入义也(问。长行但云。声闻辟支不知。今云诸天及人。一切众类。无能知者。何长行偈颂。宽严之不同耶。答。六凡始种。菩萨将脱。闻缘正熟。前为先务当急。故独举闻缘。此为佛慈宜普。故亦兼余众。总为激其情志。发起胜心。以造乎能知之域而已)。颂标叹二智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依次释成(略颂)。

    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(至)道场得成果。

    本从句。颂上亲近诸佛。具足句。颂上尽行道法。甚深微妙。指上实智而言。初得相应曰见。既获大彻曰了。言虽久近多佛。尽行道法。于此甚深微妙之法。终未相应。终未大彻。故云难见难可了也。亿劫行道二句。颂上勇猛精进。非勇猛精进者。不能经劫行道故。不颂名闻者。建志之深。立行之固。声名自然洋溢。故略之也。道场成果。颂上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不颂随宜所说。意趣难解者。实必具权。不言可知故。颂叹诸佛智慧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叹自证智慧(一句之颂。摄长行全科之文。略颂也)。

    我已悉知见。

    如来自谓。如彼诸佛所证。我已悉知悉见。盖将他显己。令比例而知故。颂约佛慧称叹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约诸法显示(义颂)。

    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(至)言词相寂灭。

    颂凡六句。双句读之。逆对长行三科。义甚显然。初二句。即长行转释释词中义。长行约生起次第。故以相性居初。此中承上文义便。故以果报为首。盖即二智为果。得此受用为报也。又九如差别。生佛同具。首句约佛界举末。故云大果大报。次句约生界举本。故云种种性相。其实生界佛界。中间本末俱该。然佛界云大。生界言种种者。以佛界殊胜。生界差别故。义指实相。生佛九如同归。故后举之。长行云。本末究竟等是也。次二句。即长行徴起释成中义。我及十方佛。乃能知是事者。不惟知其差别。兼复知其同归。长行云。惟佛与佛。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也。末二句。即长行取要绝言中义。是法即十如之法。虽惟佛究尽。亦祇冷暖自知。实不能言其所以。故曰不可示也。既不可示。则欲谈词丧。故曰言词相寂灭。古德云。佛法大煞有。只是舌头短。即此义也。正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极显难知(补颂)三。一许信得解。二拣思不及。三明证始知。初。

    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。

    除佛一人。九界俱该。故云诸余众类。六凡全迷。三圣分觉。故云无能得解。菩萨信力坚固。将来未可限量。故独除之。以究竟有能解时也。大经云。信为道元功德母。长养一切诸善法。智论云。佛法大海。信为能入。本经后文亦云。汝舍利弗。尚于此经。以信得入。则信之为力。大矣哉。故五力以之为首。而此中所以独除。有志佛智者。宜知勉夫。

    △二拣思不及三。一拣声闻。二拣辟支。三拣菩萨。初。

    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(至)亦复不能知。

    初拣诸佛弟子。总举十方三世。一切声闻。故云诸佛弟子。供佛必闻法。显智德之深。漏尽则恼绝。显断德之极。住最后身者。惟余果缚。显是无学人也。其力不堪者。有三义。一乐小。二怖大。三用心。乐小则得少为足。怖大则怯惧不求。用心乃意识分别。是皆不足以穷佛智。故不堪也。

    假使下。拣释迦弟子。假使者。设若义。舍利智称第一。满世如之。其智可谓广矣。尽上声。尽思。谓任其思索。度量。谓卜度较量。言佛智以无分别为体。二乘以分别为心。心境相乖。故虽任其思索。共相卜度较量。亦所不测也。正使者。纵令义。十方如舍利者。拣非一界。较上满世尤多。余诸弟子者。如神通目连。说法富那等。各如舍利之多。故云亦满十方刹也。总之用心既错。愈求愈远。如人急欲东行。面向西走。故曰尽思共度量。亦复不能知。

    △二拣辟支。

    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(至)莫能知少分。

    辟支侵习。居声闻上。故称利智。三界生缘已尽。唯余身智未泯。故称无漏后身。亦满十方者。分齐与声闻正等。数如竹林者。数目比声闻更多。斯等一心者。协力与声闻正等。亿无量劫者。经时比声闻更长。欲思实智者。用心与声闻正等。莫知少分者。不知比声闻愈甚。所谓只因分别细。反令觉照迟也。

    △三拣菩萨。

    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(至)亦复不能知。

    初拣初心。新发意者。或博地凡夫。最初发心。或不定二乘。回小向大者。皆是也。供佛显福德淳厚。了义显智慧深广。说法显悲智双运。初心便能如此。应非权渐初心可比。稻麻竹苇者。又非但如竹林可比。满而曰充。满之极也。智而曰妙。智非小也。恒河沙劫者。又非亿无量劫可比。咸共思量。不能知者。以既属思量。即是分别。有乖智体。岂能知乎。所谓才生拟议。白云万里者。以此。

    不退下。拣深位。八地以上。无功用道。任运流入萨婆若海。俱名不退。数如恒沙。又非但如稻麻竹苇可比。一心共思。亦复不知者。众愈多而心愈细。心愈细而智愈远故。此上三科。自声闻以至不退。论果证。则前前不及后后。论智慧。则后后胜于前前。其数目愈多。其经时愈长。其用心愈极。其不知愈甚。总之佛智绝思。实相无相。不可以有心求。只可以无心得。罔象得珠。可为喻矣。拣思不及竟。

    △三明证始知。

    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(至)十方佛亦然。

    承上既皆不知。毕竟有能知者。故又告之。佛之所证。故称无漏。口欲谈而词丧。心将缘而虑亡。故又以不思议称之。甚深微妙者。非二乘所知。及菩萨所及故。如来一一体证。故云我已具得。惟拣余众。我明一已。言其中权实义相。如来独能明见。不共余乘。故曰惟我知是。一切正觉。亦皆体证明见。故云十方亦然。外此者。不足以与此也(问。准前长行偈颂。或言权实二智。或言诸法实相。或权实双称。或实智单举。或言无漏不思议等。忽此忽彼。以致讲者无可准的。盍明示之。以开画一之论乎。答。权实二智。惟约佛界而言。诸法实相。通兼生界而论。生佛同归。其实皆一体也。又权实二智属心。诸法实相属境。心境同会。其实皆一理也。权实双称者。体用对论。实智单举者。以体该用。其实皆一智也。至云无漏不思议等。兼权实二智。诸法实相。而总言之。然佛既随意拈提。讲者亦惟随文销释。果能一处透过。处处圆通。前后实不相背。如蜗牛角。左右舒缩俱得)。极显难知竟。

    △三略为显破(准前长行偈颂。俱是即权显实。欲令二乘人等。就路还家。惟长行自证智慧文中。微有废破权宗之意。而语未显。然且是随废随立。终归即权显实之义。其奈二乘人等。既不解即权明实。又不知权说非真。故今略为显破。庶金钱黄叶。鱼目明珠。可立辩矣。属补颂)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(至)引之令得出。

    初略显真实。当知者。警?之词。谓警以佛语无异。?以佛说当信也。佛语无异者。证理既同。如所证说故。既如所证而说。自非浮信可及。故教以当生大信。世尊法久后者。既经方等曰久。又历般若曰后。要当说真实者。时已至故。机已熟故。

    告诸下。略破权宗。显实独告身子。破权遍告闻缘者。身子执轻易解。闻缘执重难开故。我令脱苦等。正佛告之语。苦缚即界内见思。声闻辟支同断。故云令脱。涅槃即界外权果。声闻辟支同证。故云逮得。者字宜作人字。谓如来当时。告诸声闻及缘觉云。我从前令脱苦缚。逮得涅槃人等。甚勿以所得为真也。佛以二句。显三乘之法。乃如来方便施设。非真实故。众生二句。显三乘之果。乃如来对破诸着。非究竟故。独告闻缘。兼破三乘者。显菩萨执轻。惟带破故。略明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二动执生疑(动执者。主解之端。生疑者。发悟之机。故曰大疑大悟。小疑小悟。不疑不悟。讲者。往往于疑处不能分疏。至于悟处自不能照应。以致前后矛盾。反怪经文不齐。今于悬科之下。一一分疏明白。务令疑处与悟处相应。至于临文。不费词而自明矣。准后身子领解文云。我昔从佛。闻如是法。见诸菩萨。受记作佛。而我等不预斯事。甚自感伤。是知身子于阿耨菩提。惟恐不得久矣。今闻诸佛智慧。甚深无量。又闻如来知见。广大深远等语。愈以增其惟恐或失之心。故向下三请文云。何故殷勤称叹。甚深微妙难解之法。又云。愿出微妙音。时为如实说。又云。无上两足尊。愿说第一法等。俱蹑称叹实智之文。此身子之疑也。四子信解文云。我等自谓已得涅槃。无所堪任等。是知会众于小乘涅槃。保证自足久矣。今闻其智慧门。难解难入。又闻随宜所说。意趣难解等语。不觉动其旧执。故向下作念文云。世尊何故。殷勤称叹方便。乃至我等亦得此法。到于涅槃等。俱蹑称叹权智之文。此会众之疑也。详之)。分二。一千二动执作念。二身子腾疑三请。初二。一蹑今教以作念。二执昔教以成疑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(至)辟支佛所不能及。

    初叙作念之众。漏尽罗汉等。先叙无学。陈如先得道果。故首标之。千二百人者。佛成道一年。度陈如等五人。二年。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。三年。度迦叶兄弟。兼徒众共一千人。五年度身子目连。各兼徒一百。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得果感恩。常随于佛。今云千二百者。举大数耳。发声闻辟支心等。次叙有学。或从出家发心。或从在家发心。故云比丘比丘尼等。

    各作下。叙作念之词。何故者。怪念之语。殷勤者。谆切之意。言世尊弹偏斥小。叹大褒圆。由来久矣。一旦称叹方便。已为可异。而况其意殷勤。其词谆切。故蹑此以作念云。何故殷勤称叹方便。而作是言(云云)。是言者。即指上文称叹之语。其语为何。故向下复蹑前语以备念之。佛所得法。甚深难解者。蹑前称叹实智之语。有所言说。意趣难知者。蹑前称叹权智之语。一切声闻辟支。所不能及者。蹑前兼叹权实之语。然虽总蹑前语。而其意独怪叹权。以与昔教相违。动其旧执故也。蹑今教以作念竟。

    △二执昔教以成疑。

    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(至)不知是义所趣。

    佛说。指昔日三乘。言三乘之法。始皆同断见思。同出三界。同脱分段生死。故云一解脱义。亦得此法。到于涅槃者。自述闻法保证之义。而今不知。是义所趣者。是义独指叹权。言如来昔说权宗。我等亦到涅槃。而今又云意趣难知。声闻辟支不及。或我等取证之非真乎。抑如来自语之相违乎。是义归趣。我等即不知矣。千二动执作念竟。

    △二身子腾疑三请三。一请为上根。二请为中根。三请为下根。初二。一长行。二偈颂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(至)甚深微妙难解之法。

    初蹑举疑端。四众有疑在怀。寓中形外。故身子知之。身子疑虽有异。均属未解佛语。故自亦未了。此经家叙置语也。自他俱疑。陈词致问。故云而白佛言。何因何缘者。推问称叹所以。第一方便等。正述所称叹事。所称叹事。有因有果。第一方便。指诸佛因所修法。前云。佛曾亲近诸佛。尽行道法等是也。以是佛因。故称第一方便。非指权智。甚深微妙。指诸佛果所证法。前云。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是也。然此实智因果。俱属教菩萨法。今对声闻称叹。已为可异。而况其意殷勤。必有所为。故以何因何缘而徴问之。

    我自下。陈疑致请。昔指转照三会。转照三会。岂无大小同闻之时。但非正为声闻。而声闻亦自以为不预斯事。故曰未曾从闻。此应上文。自亦未了句也。四众疑虽不同。而困心衡虑之态。同一彰着。故云咸皆有疑。此应上文。四众心疑句也。身子疑在叹实。故别无所求。惟愿敷演斯事。斯事即叹实之事也。何故殷勤等。结请之语。言如上所说。甚深微妙难解之法。忽对声闻称叹。或仍前弹斥于我。究竟绝分乎。抑如来激发我等。令起胜心乎。故以何故殷勤等而结请之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(标颂云)。

    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△(正颂分二)一颂蹑举疑端。二颂陈疑致请。初(义颂而广)。

    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(至)诸佛之所得。

    欲破疑暗。故称佛为慧日。愿示果法。故称佛为大圣。究竟实智。从来不说。故云久乃说是法。自说得如是等。蹑前叹自证实智之文。自叹自所证智。故云自说如是。力无畏等。约实智别相而言。前云如来知见。广大深远。无量无碍。力无所畏等是也。不可思议法。约实智总体而言。前云深入无际。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是也。此相此体。是如来果所证法。故云道场所得。非佛自说。提唱绝人。故云无能发问。我意二句。释上无能发问之义。身子意谓。我于声闻。智称第一。于此实智体相。犹难可测。况复余众。谁复能起而问之哉。无问下。蹑前叹诸佛实智之文。出定便告。故云无问自说。称叹所行道者。如前云。佛曾亲近诸佛。尽行道法。颂上长行。第一方便句也。智慧微妙。佛之所得者。如前云。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。颂上长行。甚深微妙。难解之法句也。然此俱系素所不说。今无问自说。事属可疑。故身子蹑而举之。颂蹑举疑端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陈疑致请(义颂而广)。

    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(至)欲闻具足道。

    初代众陈疑。无漏罗汉。是声闻无学。求涅槃者。是声闻有学。今教与昔证相乖。故皆堕疑网。不知是义所趣。故谓佛何故说。求缘觉者。是辟支有学。比丘及尼。于有学中。独举出家众也。诸天龙鬼等。是八部中五部。等之一字。总摄无学。及优婆塞夷。并余部也。相视犹豫等。是疑惑之相。是事云何等。是求决之情。皆身子代陈语也。

    于诸下。为自陈疑。身子意谓。佛于阿含会上。许我智慧无穷。是如来于声闻众中。说我第一。我今闻佛智慧。自于己智推度。竟尔疑惑不了。盖即为是如来所叹。诸佛究竟之法。又为是如来所叹。诸佛所行之道。不知此二。我亦能证能修否耶。据此。则身子之疑。全为佛因佛果。若会众之自谓亦得此法。到于涅槃者。岂可同日语哉。

    佛口下。为自致请。自以五分法身。从法化生。故云口所生子。合掌瞻仰待者。自明倾渴翘伫。虚心俟教之意。愿出微妙音者。不求随他意语。以随他意语。非微妙故。时为如实说者。不求曲顺权宗。以曲顺权宗。不如实故。又以学佛心切。事不容缓。故求时为说也。

    诸天下。代众致请。数如恒沙。举八部上根之机。大数八万。举菩萨上根之机。转轮圣王。举人中上根之机。缘合时熟。乘轮而来。故云至也。合掌以敬心者。显内外俱诚。欲闻具足道者。显愿行俱大。既内外俱诚。愿行俱大。其为上根无疑。想身子受记之后。供养庆赞等。即此众也。据此。则陈疑虽兼众会。致请独为上根。佛开法说一周。正应此耳。请为上根竟。

    △二请为中根二。一如来为人天绝言。二身子为中根启请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(至)诸天及人皆当惊疑。

    止而又止者。以示必不可说之意。既示必不可说。而又云不须复说者。以说之无益。不惟不可说。且亦不用说故。若说下。释上不说之义。诸天及人。惟识有漏因果。不知出世正道。乍闻废权立实之说。必当惊其鹜于高远。疑其涉于荒唐。说之无益。故所以不说也。

    △二身子为中根启请二。一长行。二偈颂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(至)闻佛所说则能敬信。

    重言惟愿说之者。以明必当要说之意。所以句。徴起。是会下。释成。法华高会。是如来不思议境。论地则广狭无碍。论时则十世异成。论众则一多相容。论见则隐显俱在。虽穷尽身子之智。无足较其众数。故云无数百千等。曾见诸佛者。或智胜蓄因。或威音植种。言结缘之深故。诸根。即信进念定。由佛法熏习已久。触境便起。方修即成。故云猛利。智慧即慧根。由惑障涤除殆空。遇事便知。对境即彻。故云明了。如斯之人。自当闻而深敬。谛信无疑。纵有人天惊疑。亦可纳种为因。况佛法不为愚者而默。日光不为无目而隐。所以重言愿说者。以此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(标颂云)。

    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(正颂云)。

    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。

    法王者。于法自在。若坚执不说。则不自在矣。无上尊者。九界同尊。若有所简弃。则非同尊矣。是称谓中。有责望于佛。不可不说之意。惟说者。犹云只管说也。愿勿虑者。愿勿以人天惊疑为虑也。是会无量众。通指法会。有能敬信者。独指中根。言法会有如许无量之众。除上根之外。岂尽惊疑之流。想应有中等之资。能敬能信。如上所谓诸根猛利。智慧明了人也。此是身子为中根启请。佛开譬喻一周。正应乎此。请为中根竟。

    △三请为下根二。一如来为上慢绝言。二身子为下根启请。初。

    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(至)尔时世尊重说偈言。

    (上标颂下正颂)。

    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。

    初长行。复止者。请之益恳。止之益严。亦不屑之教也。天人修罗。善道也。言若说是事。不惟恶道难信。虽善道众生。亦必河汉其言。故曰天人修罗。皆当惊疑。大坑喻恶道。言增上慢人。素以道德自矜。乍闻废权立实之说。必至谤法招??。坠堕三途。如大坑之不可复出。较之天人惊疑。不惟无益。而更有损焉。所以如来复止之也。

    尔时下。偈颂。既云止止不须说。又云我法妙难思。是分明欲说。特靳固以坚众心耳。重举上慢不信者。亦望其悔过自新之意。

    △二身子为下根启请二。一长行。二偈颂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(至)长夜安隐多所饶益。

    重愿者。止之愈严。请之愈切。见为法之诚也。比犹类也。如我等比。百千万亿者。身子自指同类。有如许之多故。世世受化者。如大通结缘。中间度脱未尽。序中所谓智胜遗尘是也。长夜喻无明生死。安隐喻菩提涅槃。言既能敬信。必当断无明。出生死。证菩提。至涅槃。是长夜得安隐矣。既长夜安隐。则饶益不可胜言。故云多所饶益。多所者。多之不定。不能言其量也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(标颂云)。

    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(正颂云)。

    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(至)则生大欢喜。

    初先为自请。为是究竟法。故称佛为无上。为是所行道。故称佛为两足。是称谓中。有羡慕佛因佛果之意。第一法。指实智而言。后云我所得智慧。微妙最第一是也。我为佛长子者。是身子以能解自负。言佛若说法。人之信否无论。我必率众领解。为佛长子矣。惟垂分别说者。非求重说。但求如来。将前所说之法。分析辩别。令得明显耳。

    是会下。正为众请。身子意谓。我所以必求分别说者。非为一己。盖以是会有无量之众。皆能敬信此法。何以见之。观其根机。佛曾世世教化。察其动静。一心合掌欲闻。的指其人。即我等千二百。及余求佛者是也。愿为二句。结请。言是众既能敬信。即应勿吝慈悲。故云愿为此众故。惟垂分别说。末二句。显益。言是等因曲垂分别。得闻此法。了知自心作佛。自当生大欢喜也。观此科。两言惟垂分别。明知其为下根启请。佛开因缘一周。正应乎此(问。三请之文。惟此中有惟垂分别之语。且千二百人。受记原在下根。科云请为下根者。可矣。若前二请中。上中之机。未甚显然。盍明示之。以绝将来之疑乎。答。既信此为下根。则上二便可类推。试观此中机宜。但云。世世已曾从佛受化。至次请则云。诸根猛利。智慧明了。既较胜于此。其为中根也。明矣。及初请则曰。求佛菩萨。大数八万。准通序八万菩萨。即文殊观音之流。此不谓之上根。可乎。据此则上中下根。文甚显然。将来何所疑乎)。略明权实以动执生疑竟。

    △二广明权实。以断疑生信三。一法说一周被上根。二喻说一周被中根。三因缘一周被下根。初二。一如来说法。二上根获益。初二。一长行。二偈颂。初四。一许说诫听。二赞法劝信。三正为分解。四斥过结劝。初三。一应求许说。二因退劝勉。三当机愿闻。初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告舍利弗(至)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

    殷勤三请。情不能辞。故云岂得不说。谛审也。听之不审。理非心得。故以谛听诫之。思以智照。念以观持。拣非识心分别。事相习诵。故云善也。大成云。谛听闻慧。善思思慧。善念修慧。据此。则是教以从闻思修。入法华三昧之意。会众同疑。身子独殷。故云吾当为汝开略为广。断疑生信。分别权实之宗。解释三一之旨。故曰分别解说。

    △二因退劝勉。

    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(至)汝今善听当为汝说。

    初五千退席。礼佛而退者。有二义。一实行。如下经家自释。二权现。如前序主所明。所以句。徴起之词。言会众同疑。情均渴思。所以礼佛而退者。何也。故向下约宿障现障以释成之。罪根深重。宿障也。由过去诽谤大乘。无量劫地狱罪毕。尚有余习。能障大道。故名为根。渊乎其不可拔。确乎其不可动。故曰深重。增上慢等。现障也。有增上心。无增上行。故云未得谓得。有增上名。无增上果。故曰未证谓证。是皆空腹高心。恐见废斥。由此不堪闻大。故为现障。既有过去余??。复具现在慢过。故云有如此失。如此之人。不惟无缘闻法。亦且不欲闻法。故云是以不住。

    世尊下。如来不禁。默然者。听其自便之意。制禁。止留也。若以实行而论。此众不去。有遮玄化。若以权现而论。引进实行。在所当去。故佛不制止也。

    尔时下。抑扬劝勉。此众。指现前众也。现前众中。不杂上慢之流。故云无复枝叶。以枝叶喻上慢者。上慢徒慕虚名。不务真修。恐闻废立之宗。难经考核之会。如彼枝叶。虽扶疏可观。经霜便凋。遇风便折也。既无慢流。惟余法器。故云纯有贞实。以贞实喻法器者。法器外权内实。迹浅本深。堪受一乘之记。能取万德之果。如彼真实。虽质朴无文。发荣无限。滋生莫穷也。如此一抑一扬。器与非器攸分。故重呼当机而诫勉之。佳善也。善其所退者有二义。一为闻而不解。易招谤法之??。今不闻而去。善其无谤法之??矣。二或正闻忽起。有惑听众之志。今将闻即退。善其无惑众之志矣。善听者。虚心谛听。当说者。倾心实说。言前此上慢在座。彼既不能虚心。佛亦未敢吐胆。今彼众既去。故诫以善听。示以当说也。因退劝勉竟。

    △三当机愿闻。

    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。

    唯然者。应之速而无疑也。又野语曰阿。文语曰唯。皆应诺之词。心之所期曰愿。意之所望曰乐。愿乐欲闻者。如鸟待哺。如渴思水。古德云。听者端视如渴饮。一心入于语义中是也。许说诫听竟。

    △二赞法劝信。

    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(至)佛之所说言不虚妄。

    初赞法举喻。如是妙法者。承前略明。指后广明。无非显示佛智。故通称妙法。不惟佛于四十年来。久默斯要。即彼十方三世。一切诸佛。亦皆不务速说。故云诸佛如来。时乃说之。此总赞一经。微妙希有义也。优昙钵华。华中之最微妙者。非时不现。必待诸佛出世。及论王应运乃现。故云时一现耳。此总喻一经。微妙希有义也。法喻合明。令众易了。亦即大开全题。总提要义。为下诸文作案。余义详见第九门中。

    舍利下。劝信佛言。虽曰微妙。惟信力可入。故劝以汝等当信。虽曰希有。而说必真实。故示以言无虚妄。既言无虚妄。则闻熏皆成智种。解入便是佛乘。其不力信者。亦犹到宝所而空回。守饭箩而呼饥。惟自弃误。夫谁怨欤。赞法劝信竟。

    △三正为分解三。一略为分解。二详为分解。三举浊防难。初三。一略解诸佛权实。二略解自证权实。三总结以显道同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(至)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

    初蹑疑标举。随宜二句。是会众之疑端。今欲分解。故蹑彼而标举之。

    (问。法说独被上根。何不蹑身子之疑乎。答。欲会权宗。以归真实。故蹑权疑标举。至若身子之疑。迨会权归实之后。不欲释而自释矣)所以下。徴起释成。徴起可知。我以无数等。引自所有。以释诸佛权实义也。方便因缘。譬喻言词。演说诸法。是如来自所有权。识权权灭。全体真实。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。自权既尔。诸佛亦然。所谓诸佛随宜说法。意趣难解者。以此。

    △二略解自证权实二。一标举徴释。二转释释词。初。

    惟有诸佛乃能知之(至)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
    初承上标举。言我说诸法。既非思量分别能解。契斯旨者。夫其谁欤。故标以惟有诸佛。乃能知之。

    所以下。徴起释成。徴起可知。诸佛世尊等。引诸佛所有。以释自证权实义也。惟犹独也。以犹为也。言诸佛所为。无二无三。故曰惟以一事。此事非小。故曰惟以一大事。因此生悲。缘此感佛。故曰惟以一大事因缘。因缘凑合。佛乃出兴。故曰惟以一大事因缘故。出现于世。此是诸佛共所有实。既为此出世。凡有所说。皆宗乎此。诸佛既尔。如来亦然。所谓我说诸法。惟有诸佛乃能知之者。以此。

    △二转释释词(以是诸佛本怀。群生达道。全经要旨。故转释之)。

    舍利弗云何名诸佛(至)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

    初蹑前徴起。谓蹑前释词。以转徴其义也。

    诸佛下。承徴别释四欲字。是诸佛本怀。谓诸佛本怀。欲以四事。共成一大事也。四事者何。第一开佛知见。古德以开字从佛。今据现文。应令众生自开。非佛开也。若释其义者。开谓开自封闭。显自家珍。佛知见者。即众生六根门头。本具不生灭性。在眼曰见。在耳曰闻。乃至在意曰知。今仅云知见者。以元一精明。举初后以摄中故。然此知见。众生与佛无异。故云佛知佛见。但众生为根尘封闭。迷昧本有家珍。持珠作丐。枉受轮回。如来出世。欲令众生。于见色闻声等处。回光反照。外遗内脱。无始封闭全开。本有家珍顿显。能至乎此。名为开佛知见。犹是见道初步。宗家所谓破参是也。使得清净者。亿劫倒想。从此顿销故。第二示佛知见。示者。将己所有。昭示于人也。佛之知见。与上不同。上约在缠之体。生与佛同。名佛知见。此约出缠之相。佛与生异。名佛之知见。言上来知见虽开。胜解未圆。惟知局六根之性。不达遍万法之体。未免触途成滞。遇事便乖。如来出世。欲以己所独得。佛之知见。昭示众生。令众生念念观照。时时体察。务令知齐佛知。见齐佛见。亦皆盖天盖地。能令至此。名为示佛知见。方是见道究竟。宗家所谓透关是也。第三悟佛知见。悟之一字。古德多约解悟义释。今对上二。是悔悟。非解悟也。悔悟者。翻然悔悟。智解俱忘。智解俱忘。知见不立。前无新证。归失故居。还同在缠。故仍名佛知佛见。言上来虽蒙示佛知见。见处同佛。但恐知见立知。成无明本。反障正修。终成狂慧。如来出世。欲令众生。悔悟从前所立知见。还同在缠一般。重起幻修。以期幻证。明知无佛可求。任运求佛。明知无生可度。任运度生。能令至此。名为悟佛知见。犹是修道初步。宗家所谓悬崖撒手。杆头进步是也。第四入佛知见。入者渐次深入。穷尽因门。穷尽因门。去佛不远。名佛知见道。道犹路也。言上来虽已悟。佛知见。从头幻修幻证。但恐稍涉回途。便成退转。亏一篑而未为完山。及九仞而莫称全井。如来出世。欲令众生。于此起大勇猛。生大精进。渐次深入。必至穷尽因门。能令至此。名为入佛知见。方是修道究竟。按位即齐分证诸圣。一念相应。便契佛乘矣。然此一段。因系诸佛本怀。本经宗旨。又为修证关键。凡古注家。莫不极力发挥。今惟据文释义。不能附会诸说。倘有吻合。幸高明者临讲变通。

    舍利下。结归徴词。是为二字。应上云何二字。犹一问一答之类。略解自证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三总结以显道同。

    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(至)无有余乘若二若三。

    初结诸佛权实。但教菩萨句。约机以结。诸有所作下。约教以释。诸有所作。权也。常为一事。实也。权既为实。则所教但是菩萨明矣。示悟二字。与前不同。前约次第各论。此则浅深总该。谓指示开悟于众生也。

    舍利下。结自证权实。为实然后施权。故云但以一乘。为众说法。会权无不即实。故云无有余乘。若二若三。据此则如来出世。与诸佛出世。无二道矣。略为分解竟。

    △二详为分解三。一详解诸佛权实。二详解自证权实。三总结以显道同。初三。一例上总标。二分文别列。三总结本怀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。

    一切总该三世。言三世各有十方。十方各有诸佛。故云一切十方诸佛。法即权实之法。言上来虽已略解诸佛权实。未曾显彰诸佛分齐。今明十方三世诸佛。与上自他权实无异。故云法亦如是。此例上以标同也。

    △二分文别列三。一过去佛同。二未来佛同。三现在佛同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过去诸佛(至)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
    过去诸佛。依本经则日月灯明。大通。威音。雷音王。云自在等。亦可指庄严劫千佛说也。以无下。从实施权。是法句。会权归实。此约教言也。是诸二句。转一为三。究竟句。会三归一。此约机言也。

    △二未来佛同。

    舍利弗未来诸佛(至)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
    未来诸佛。依本经则华光。名相。阎浮金光。旃檀香。山海慧等。亦可指星宿劫千佛说也。余同上(问。佛尚未来。机教权实。何以预知之耶。答。先圣后圣。其揆一也。如继周百世。宣父亦曰可知。况如来三达洞照。五眼圆明。虽至尽未来际。不待屈指而后辨也)。

    △三现在佛同。

    舍利弗现在十方(至)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

    初总明。现在诸佛。依本经则一光所现。三变所集。妙音品之净华宿王。普贤品之威德上王等。亦可指贤劫千佛说也。饶益安乐者。初以权法饶益。令获三乘安乐。后以实法饶益。令获一乘安乐。如是饶益安乐。详分则有重重差别。故云多所。

    是诸下。别明。同上。分文别列竟。

    △三总结本怀。

    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(至)入佛之知见故。

    但化菩萨句。约机以结。欲以下。约教以释。示悟二字。与上不同。示谓指示本有。令信与佛无异。悟谓开悟蒙昧。令解与佛无异。既解之后。复欲令其从性起修。渐次深入。以至同佛。故云入佛之知见也。详解诸佛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二详解自证权实。

    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(至)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。

    初总以例明。

    知诸下。别以详解。种种欲者。或欲求声闻。或欲求缘觉。或欲求菩萨等。差别不同故。然既各有所欲。必至酷好不舍。故云深心所著。随其下。即从实施权。如云。为求声闻者。说应四谛法。为求辟支佛者。说应因缘法。为求菩萨者。说应六波罗密是也。舍利下。会权归实。如云。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成一切种智是也。详解自证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三总结以显道同。

    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。

    十方世界者。此界他方。合而论之。以是总结自他故也。惟为一乘。菩萨犹不可得。故曰尚无二乘。菩萨既不可得。声闻辟支。不言可知。故曰何况有三。据此则自他出世。益信其无二道矣。详为分解竟。

    △三举浊防难(恐承上难云。既无二无三。诸佛出世。何不直说一乘。而必先说三乘。乃故为是曲屈教耶。故此防云。诸佛出于五浊恶世等。盖说二说三。亦诸佛不得已耳)。

    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(至)于一佛乘分别说三。

    初佛出浊世。世本清平。因劫见恼命众。积聚搅扰。如清水中。投以沙土。二性俱亡。容貌汩然。名之为浊。当斯世也。人多弊恶。故以恶世称之。诸佛愍此。现身应化。故云出于此世。此总标也。所谓者。指下释上之词。劫浊无别体。即以下四为体。积聚交凑。炽然不停为相。恼浊以五钝使为体。烦乱自性。逼恼身心为相。众浊。以三缘和合为体。六道轮回。牵连不断为相。见浊。以五利使为体。执断执常。邪知谬解为相。命浊。以识暖息三为体。连持色心。催年减寿为相。此别明也。如是者。总结之词。谓五浊体相。如是而已。

    舍利下。顺时说三。举劫浊。即具四浊。以四为劫体故。准悲华经。人寿八万岁。减至三万岁。未名为浊。至二万岁时。即名为浊。虽名为浊。较之佛出世时。犹为清平之世。准今佛出世。当人寿百岁。较之人寿二万岁时。未免世道浇漓。人心不古。愈趋愈下。愈流愈深。故云劫浊乱时。言诸佛出世。乃劫浊中之最乱时也。众生垢重者。谓起惑造业。遮障正智曰垢。刚强暴虐。难调难伏曰重。悭贪嫉妒等。正释垢重义也。悭谓吝己于他。贪谓取他益己。皆贪垢也。嫉谓憎贤厌能。妒谓嫌才忌德。皆瞋垢。亦痴垢也。三垢已起。诸不善法。从此而生。故名为根。根既成就。必至难调难伏。则其为垢也。不綦重乎。方便有提拔之功。故称为力。于一说三者。以垢重障智。欲渐除以渐显耳。据此则诸佛施权。岂得已哉。正为分解竟。

    △四斥过结劝三。一设言婉斥。二觌面直斥。三结劝信受。初(如来明知其过。不遽然指斥。特假之设言。委婉其词。令彼闻而自觉。此大圣温厚和平之德也)。

    舍利弗若我弟子(至)非阿罗汉非辟支佛。

    初设言婉指。若我弟子者。谓设若我弟子中。有是人也。自谓罗汉辟支。即得少为足之辈。既得少为足。于佛教菩萨事。漫不经耳。亦漫不经意。故曰不闻不知。此如来明知其人。委婉其词以指之。

    此非下。斥过令觉。言既为佛子。应尽知佛事。今既不知。是赖教乞食之辈。故云非佛弟子。既证小果。应进闻大法。今既不闻。是未证谓证之流。故云非阿罗汉。非辟支佛。此中三非字。有深恶痛绝之意。类此者极宜深醒。

    △二觌面直斥(上科以巽与之言。悦而不绎。此科用法语之言。觌面而直斥之。此大圣好善恶恶之公也)。分三。一直斥其过。二徴起释成。三转显其过。初。

    又舍利弗是诸比丘(至)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。

    初觌面直指。是诸比丘等。直就出家众中。指其人也。自谓已得等。是执权为实之流。既执权为实。于阿耨菩提。不惟不求。亦复无志。故云不复志求。此如来洞悉其心。面对其人以指之。

    当知下。斥过令知。言既臻权果。应求实证。今既不复志求。是权果未必究竟。故曰当知此辈。是增上慢人。噫。本非上慢。坐以上慢之名。不复进求者。于此宜痛心焉。

    △二徴起释成。

    所以者何若有比丘(至)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。

    首句徴起。

    若有下。释成。实得罗汉者。断无不信此法。以是而知。不复志求者。定非真实罗汉。所以谓之增上慢人也。

    △三转显其过。

    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(至)于此法中便得决了。

    初承上开除。佛灭度后。现前无佛。罗汉不信是法者。容或有之。故开除也。

    所以下。徴起释成。言佛灭度后。此等之经。求其背本受持。对本读诵。及晓解其义者。百无一二。故云是人难得。由是人难得。无所师承。故虽真实罗汉。莫保其无不信之流。所以除之者。以此。

    若遇下。设言转显。言果是真实罗汉。虽暂时不信。不遇余佛则已。设若乘通远至。或缘熟转生。一遇余佛。便得决断权疑。了达实义。由此而观。转显不复志求者。定属上慢无疑。觌面直斥竟。

    △三结劝信受(两番斥过。虽顽石亦应点头。故此科结劝信受。以终其义也)。

    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(至)无有余乘惟一佛乘。

    汝等者。别指身子一类无过者而言。言从前所斥之众。固不必论矣。汝等既非彼比。故当一心信解。受持佛语。所以然者。以诸佛如来。言无虚妄。既言无虚妄。自不以若二若三。欺诳众生。故云无有余乘。惟一佛乘。既无余惟一。幸勿以已得为足。还当以未证为期也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偈颂(标颂云)。

    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
    △(正颂分四)一颂许说诫听。二颂正为分解。三颂赞法劝信。四颂斥过结劝。初(约义略颂)。

    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(至)舍利弗善听。

    初五千退席(长行经家叙置。偈颂如来自述。非重颂类。故直注节旨。而不言颂也。下节仿之)。出家众诈现威仪。假妆禅相者多。故偏怀上慢。优婆塞挟财仗势。著相邀名者多。故偏号我慢。优婆夷儿女情重。罪福念轻者多。故偏名不信。准长行。四众皆名上慢。今各据多分言之。上慢专于外饰。不知内省。我慢惟知骄人。罔解修己。不信昧于罪福。迷于功咎。故有过不自见也。由不自见故。日积月累。以致戒有缺漏。缺漏者。戒如城池。犯则成缺。戒如浮囊。损则有漏故。护遮护。谓恐彰己短。惜惮惜。谓畏改之难。玉之内玷曰瑕。外玷曰玼。戒有缺漏如之。然既戒有缺漏。如玉有瑕玼。理当发露改革。期为全人。乃竟善于遮护。一味惮惜。是为甘于下流。不思上进之辈。故以小智称之。由此不堪闻大。故纶音欲降。已先出也。

    众中下。世尊不禁(长行经家叙其不禁。偈颂如来明其不禁。意义互显)。上慢徒慕虚名。不务真修实证。如彼去酒之渣。去米之皮。故曰众中糟糠。如来智鉴无私。洞察彼之肺腑。彼虽欲掩其过。有所不能。故曰威德故去。既以威德故去。如来何不禁制。令作系珠缘乎。皆以斯人戒有缺漏。智慧狭小。鲜福鲜德。不堪受是大法。亦如潢流不注瓦缶。福泽不降淫人。故世尊默然不制止也。

    此众下。抑扬劝勉。可知。准长行。前有应求许说。后有当机愿闻。俱略也。颂许说诫听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正为分解(超颂)三。一颂略为分解。二颂举浊防难。三颂详为分解。初三。一合颂自他之权。二合颂自他之实。三义颂结显道同。初二。一颂诸佛之权。二颂自证之权。初。

    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。

    诸佛所得。实智也。无量方便。权智也。权智随机。故云为众生说。长行所谓随宜说法是也。

    △二颂自证之权二。一通为群机。二别为二乘。初。

    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(至)优婆提舍经。

    初众生机性。念之一字。义通能所。众生心为能念。所行道为所念。若释其义者。念谓拳拳服膺。朝夕不忘。道谓三乘所修。正助道法。正助道法。其类不一。故云种种。此约三乘机性言之。欲谓心心向往。时刻不辍。时刻不辍。习成人天机性。故云欲性。欲性不一。故云若干。不惟欲性若干。即先世所作之业。亦有善恶不同。此约人天机性言之。

    佛悉下。如来教益。悉知是已者。观机有准。诸缘譬喻等。施教无差。施教无差。随分成益。故令一切欢喜。后文所谓适其愿故。心各勇锐是也。

    或说下。法部差别。名义见于悬义。

    △二别为二乘(佛慈虽普。别为二乘意多。以是昔缘。中复退大。较之菩萨。情属可愍。较之凡夫。理在可接故)。

    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(至)为是说涅槃。

    此中二乘机性有二。若原从二乘中来。则钝根乐小法。若原从凡夫中来。则贪著于生死。乐小法者。虽值无量诸佛。不行菩萨深妙之道。道称深妙者。无住之因。非二乘所及故。贪着生死者。缠绵三界之中。常为众苦之所恼乱。苦称恼乱者。逼恼其身。动乱其心故。为是说涅槃者。由不行深妙道故。暂济化垒。由众苦所恼乱故。急救然眉。出世本怀。不如是也。合颂自他之权竟。

    △二合颂自他之实二。一颂自证之实。二颂诸佛之实。初二。一会权归实。二三根获益。初。

    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(至)以故说是经。

    初别会二乘。设是方便。令入佛慧者。明施权本意。未曾说汝。当得成佛者。明以权覆实。所以未说。说时未至者。明覆实所以。今正是时。决定说大者。明及时开显。言目今根机已熟。会不可失。故曰正是其时。开显会归。但教菩萨。故云决定说大也。

    我此下。通会诸教。言不惟小乘涅槃。是方便说。即我从前所说。九部之法。皆为随顺众生。必至会入大乘。乃佛本意。以是之故。今说是经。普会从前所说。同归乎大也。

    △二三根获益二。一正为上根。二兼为中下。初。

    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(至)故为说大乘。

    初根利因深。根利因深。堪于受记成佛。故称佛子。心净者。专心求佛。不杂余念。柔软者。不执权宗。随顺实教。利根者。诸根猛利。智慧明了。此约现在根利言之。无量佛所。显值佛之广。行深妙道。显修因之大。此约过去因深言之。

    为此下。说法授记。由彼根利因深。堪受大法。故为说大乘经。既闻法已。了知自心作佛。故记来世成道。

    以深下。获益欢喜。深心念佛者。念念求成。惟恐不得。正受道之机。修持净戒者。严护篇聚。无缺无漏。正载道之器。以斯机器。忽闻得记成佛。如苗遇雨。故云大喜充遍身也。心即深心念佛之心。行即修持净戒之行。佛以知此。故为说大。所谓不失人。亦不失言矣。

    △二兼为中下。

    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。

    声闻指实行声闻。下根也。菩萨指权渐菩萨。中根也。若犹及也。言说法虽为上根。而下根声闻。及中根菩萨。闻我所说。虽少至一偈。亦皆成佛无疑。况于多乎。是则闻此法者。幸勿自疑自误可也。颂自证之实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诸佛之实。

    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(至)说佛智慧故。

    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缘故。出现于世。故曰惟有一乘。无二无三。既无二三。凡说二说三者。俱系方便。故云除也。然诸佛所以方便说二三者。但为众生处处贪着。暂借假名而引导之。原佛本意。究竟为说佛慧故也。合颂自他之实竟。

    △三义颂结显道同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防问断疑。初。

    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实(至)此事为不可。

    初颂结诸佛权实。诸佛如来。但教菩萨。故曰惟此一事实。余二则非真。唯以佛之知见。示悟众生。故曰终不以小乘。济度于众生。此与长行。文别而义同也。

    佛自下。颂结自证权实。智冥实理。全智住于理中。不共凡小。故云自住大乘。如其所得等。如犹称也。谓称己所得大乘之法。以定慧力。庄严圣。教也。庄严圣教。必以定慧力者。以非定不能契。非慧无由说故。以此度生句。出庄严圣教之意。自证无上等。明以此度生之由。大乘之上。置以无上道言者。具二拣别。一拣证。二拣教。拣证者。佛及菩萨所证。皆称大乘。无上道言。即拣菩萨。惟佛得证故。拣教者。始终顿圆四教。皆名大乘。无上道言。即拣前三。唯圆可称故。平等者。生佛共秉。虽生佛共秉。凡小迷而不知。菩萨知而未极。故曰自证无上道。大乘平等法也。既自证无上。不可以有上教人。若以小化。是教人以有上法矣。既大乘平等。亦当令众生同得。乃至一人。是不令其同得大矣。如是乃有私于己。不公于物。故云则堕悭贪。悭贪二字。岂慈父所宜有。故曰此为不可。由此所以庄严圣教以度生也。正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防问断疑(此颂补属)分二。一防承上致问。二断序分余疑。初(问。世尊说权说实。临莅十方。得大无畏。何所据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(至)而独无所畏。

    信。谓心相肯信。归。谓身相归投。既心相肯信。身相归投。佛即视彼如子。处己若父。故不欺诳。亦无贪嫉。不欺诳者。言初说三乘。皆以时未至故。机未熟故。并非欺彼无智。诳以权宗。无贪嫉者。言今说一乘。亦以时已至故。机已熟故。岂复贪吝大乘。嫉人同得。若略有欺诳。稍涉贪嫉。虽非世谛烦恼。亦属法中恶见。如来既不既无。故云断也。由断此故。所以临莅十方。说法度生。独无所畏。言独无所畏者。显欺诳未断者。则恐露己短。贪嫉未断者。则恐显他长。临众说法。未免畏首畏尾。不能如是也。

    △二断序分余疑(因序分文殊结答偈云。诸求三乘人。若有疑悔者。佛当为除断。令尽无有余。据此则三乘余疑。尚待如来为断。今如来自出定后。已经略明广明。自他权实之旨。至此三乘余疑。料已殆尽。故自举放光所为以断之云)。

    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。

    佛身以相好为严。故云相严身。光明。即相严身中。所放白毫相光。世间。即白毫相光。所照万八千土。无量众所尊。即万八千土。所现万八千佛。末句乃结断之词。言我以相严身中。放白毫光明。照万八千土。及现万八千佛者。无别所为。乃为说实相印耳。实相称印者。以佛佛相授。代代相承。如传国之玺。故名为印。又以一切诸法。皆依实相而出。如印印像。故名为印。法句经云。森罗及万像。一法之所印是也。颂略为分解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举浊防难(超颂)二。一自庆愿满。二义颂长文。初(超颂中补颂)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(至)皆令入佛道。

    余疑既断。信解斯生。欲示庆幸之意。故教以当知。本立誓愿。或指宝藏佛时。愚谓不必拘泥。即大通威音时。岂无愿乎。欲令一切。如我无异者。即众生无边。誓愿普度之意。如我所愿。今已满足者。约一期事毕而论。谓所应度者皆已度讫。未得度者。已作得度缘故。化一切众。令入佛道者。约究竟圆满而论。谓解行在躬。见闻为种。浅深虽异。究竟成佛故。前云声闻若菩萨。闻我所说法。乃至于一偈。皆成佛无疑是也。

    △二义颂长文(属超颂中义颂)。分二。一颂佛出浊世。二颂顺时说三。初(防难之义。与长行不同。长行承总结道同义来。此中承自庆愿满义来。难云。既欲令一切。与佛无异。理当凡遇众生。尽以佛道教之。初说三乘。何所为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(至)如是人难度。

    初颂劫浊。长行承结显道同义来。故曰诸佛出于五浊恶世。此中承自庆愿满义来。故云若我遇众生。尽教以佛道。众生即劫浊众生。以如来出世。当劫浊最乱时也。乱时众生。尽以佛道教之。则左矣。何故。言彼时众生。垢轻而有智者少。垢重而无智者多。无智之人。一向错乱修习。邪正不分。乍闻佛道。将必迷而不知。惑而不信。自然不受教矣。

    我知下。颂烦恼浊。多劫广积恶因。故曰未修善本。现在随逐尘境。故曰坚着五欲。坚着即贪惑也。由贪惑故。执迷不了。而痴爱继之。痴爱即痴惑也。由痴惑故。是非竞起。而瞋恼生焉。生恼即瞋惑也。依此三惑而为根本。百八烦恼。从此而生。非烦恼浊乎。

    以诸下。颂众生浊。以前诸欲而为因缘。起贪瞋痴。地狱鬼畜之报。不旋踵而即至。故曰坠三恶道。纵恶道罪毕。转生人天。失手错脚。复从沦溺。故曰轮回六趣。所谓处处受生是也。既处处受生。自然众苦备受。非众生浊乎。

    受胎下。颂命浊。微形者。大成云。非胎中微小之形。乃中阴隐微之形。所见最是。以中阴若有若无。凡眼不见。故称微形。复置受胎言者。以其体即是八识。投胎领命。全依乎此。规矩云。去后来先作主公是也。世世常增长者。由此识心。合暖息为命根。生生世世。增长色身。非命浊乎。

    薄德下。颂见浊。言既增长色身。难免品类不齐。其间薄德少福者。既乏出世之德。又鲜世间之福。故为众苦逼迫。由逼迫故。希望出离。其奈不遇明师。以致误入邪见。邪见众多。故曰稠林。若有若无等。正明邪见众多义也。有即常见。无即断见。此二同为边见。等该身邪见戒。依此诸见以为根本。展转妄计。具足六十二种。如计即色是我(一)。离色是我(二)。色大我小。我在色中(三)。我大色小。色在我中(四)。色阴既尔。四阴亦然。共为二十。三世成六。合根本断常。则成六十二见。所谓稠林者此也。深着妄法者。非果计果。终无实证。即摄见取。坚受不舍者。邪见覆心。虽佛莫易。亦摄邪见。我慢者。执身有我。凌傲他人。即摄身见。自矜者。非因计因。邪戒自憍。亦摄戒见。此以上文等言含糊。重申四见相也。謟曲者。为求利养。謟媚豪势。曲奉尊富。虽謟媚曲奉。乃诈于恭敬。故诛以其心不实。此语可媲宝镜。毕照邪态。吾知外道闻之。必心胆俱裂矣。照妖集云。着邪见者。心窍俱迷。生同醉梦。死从轮溺。故曰千万亿劫。不闻佛名。又曰尽未来际。诸佛亦无?以相救。故曰亦不闻法。是人难度。又曰邪教害人。甚于虎狼。故世尊独广明之。颂佛出浊世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顺时说三。

    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(至)来世得作佛。

    是故者。承上起下之辞。如来意谓。以是五浊展转。甚至流于邪见之故。舍利弗。当知如来施权。非得已也。由彼千万亿劫。不得见佛闻法。欲令渐次熏习。故曰为设方便。由彼众苦逼迫流入邪见。故说尽苦之道。绝其源也。由彼深着妄法。坚受不舍。故示涅槃之道。易其情也。然此涅槃。但灭见思烦恼。分段生死。尚余尘沙无明。变易生死。故云虽说涅槃。亦非真灭。诸法即情与无情。染净差别等法。从本来。常自寂灭者。以一心原有二门。一真如门。不变义。二生灭门。随缘义。然真如即是生灭。故能随缘变现诸法。生灭即是真如。故从本来常自寂灭。了此本寂。乃真涅槃。若如前所说。不过离乱求寂。对生言灭。岂真灭哉。佛子。即了此本寂之人。了此本寂。与佛命脉相通。故称佛子。理虽顿悟。事必渐修。故须行道已。来世作佛。据此则真灭尚不应住。况权灭非真。岂得已而说哉。颂举浊防难竟。

    △三颂详为分解(追颂)三。一颂详解诸佛权实。二颂详解自证权实。三颂总结以显道同。初(准长行分三。今阙总结本怀一义)分二。一颂例上总标。二颂分文别列。初(义颂)。

    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(至)惟一无二乘。

    首二句。牒上为例。

    次二句。正以例明。然开三既属方便。正显惟为一乘。诸佛皆说一乘。正显三是方便。能例所例。义互影也。

    今此下。劝信标同。言既知三是方便。不应固执。既知惟说一乘。宜当谛信。故教以今此大众。皆应除疑。此劝信也。既已劝信。欲更详解。故重示佛语无异。惟一无二。此标同也。

    △二颂分文别列三。一颂过去佛同。二颂未来佛同。三颂现在佛同。初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补颂余义。初。

    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(至)令入于佛道。

    初从实施权。

    是诸下。会权归实。可知。

    △二补颂余义分二。一总标异外权实。二逐类别为显示。初(正施权乘之外。更有异外别施。正显真实之外。更有异外助显。至下逐类别示自见)。

    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(至)助显第一义。

    诸大圣主。即指过去诸佛。一切众生。若干种心。如来悉知。故云知一切世间等也。异方便者。三乘机外。更及人天。三乘教外。更开灭后。第一义者。即众生本源真心。居有物之先。为众义之首。且得之便能成佛。故称第一。以此乃一切众生。本具正因。虽正因本具。要假缘因助显。故过去诸佛。更以异外方便而助显之。言人天微因。灭后少善。积微至着。聚少成多。时至机熟。皆当成佛。其意盖以三乘。及现在近因。为正显。人天。及灭后远因。为助显也。

    △二逐类别为显示三。一佛在受法众。二佛灭依教众。三广记悬记众。初。

    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(至)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众生类。即上所谓天人群生类也。值佛显是在世。闻法布施等者。谓依教修习。若论六度。居三乘之一。本非异外方便。但以机在人天。行属事相。所修福慧。尽成有漏。故为异外方便。借此为缘。助显正因。彼时虽属有漏。渐入无漏。至今皆得道果。故曰如是诸人等。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△二佛灭依教众四。一恋佛回心众。二起塔造庙众。三建形画像众。四供像称名众。初。

    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法身真常。本来不灭。因众生见佛久住。憍恣厌怠。方便越世。故云佛灭度后。因佛灭度。无所依怙。始知舍恶修善。化刚为柔。故云善软心也。然此众虽值佛不悟。灭后尚能回心。要知一念善。便为菩提之基。一念软。足开万行之门。故曰如是众生。皆已成道。如灯明灭后。倍加精进。求无上道者是也。

    △二起塔造庙众。

    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(至)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供养舍利。应属人天之机。准今佛灭后。大迦叶言。如来舍利。非我等事。自有国王大臣。长者居士等。乐福田者。此言可证。万亿种塔者。人力不齐。塔有多种。金银乃至码瑙。注见前文玫瑰。火齐珠也。徐氏曰。火齐象珠。赤色。起之层层各异。一曰。如云母重叠而开也。琉璃与上玻璃。虽此方共有。然与西域不同。彼乃自然之质。此以镕冶而成故。珠谓真珠。非琉璃即珠也。如上众宝其体清净。类有多种。或庄严于外。或修饰于内。故曰清净广严饰。庄点校对。务使文质相当。窣堵凌云。时见星罗棋布。故云庄校于诸塔。石庙者。以石为庙。栴檀下。以木等为庙。檀沉二香。其质最坚。可为梁栋。有木名樒。可施雕凿。用为节棁。余材不等。为柱为椽。各随其宜而用之。砖以为壁。瓦以覆顶。泥以和合结构。土以积聚培持。此盖不能起塔。而起庙。不能用宝而用土木瓦石者也。旷野者。无人之境。无人之境。而成佛庙者有二义。一为营造无地。二令苦途知归。积土而成者。亦二义。一为物料维艰。二欲崇质反文。情窦未开。天真未丧曰童。物欲无累。趣入自得曰戏。聚沙为塔者有二义。一种发。二境感。种发者。由往昔敬佛。种纳识田。当此物欲无累之时。发为现行故。境感者。因见起塔。境会于心。当此趣入自得之际。感为诚意故。然起塔造庙。本属福田。积土聚沙。仍系偶尔。要知一篑之因。能成层崖之势。初步为缘。足达千里之程。故曰如是诸人。皆已成道。

    △三建形画像众。

    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(至)度脱无量众。

    为供养佛。建立形像。或慈或威。或定或慧。随作者心。故云诸也。檀等为质。刻雕成文。三十二相。相相具足。故云众也。然法身无相。借相表真。既信真而造像。自成因而致果。故云皆已成道。七宝成者。金银属乎镕铸。余宝亦兼雕琢。鍮石黄铜似金。铜亦金类。故铜字从金从同。色举二种。故云赤白铜也。白镴铅锡。青金之属。最精者曰白镴。蜀生者曰铅。桂杨生者曰锡。流行本多用蜡字。讹也。今正以镴字。俗以锡镴合称者即此。铁有二种。一镕铸。二炼锤。今以作像。应属镕铸。木及与泥者。木以为骨。泥以为肉。增胎也。胶漆布三。和合成质。严饰庄修。绘画为文。脱纱也。此等亦由人力不齐。像设各异。而究其敬佛之心。同出一源。莫不纳种为因。故云皆已成道。彩画作佛者。或纸或绢。或币或帛。施以五彩。绘以成像也。相即三十二相。举因显果。故云百福庄严。以相相皆因修百福之所感故。自作使人者。因有亲疏。皆已成道者。果无同异。茟字多作笔字。莲师云。讹也。笔从竹。音毕。茟从草。音委。茟者。草木花始生也。约童戏本属无心。或草或木。及草木始生。拈来便用。故云若草木及茟。爪甲可知。画作佛像者。或针于壁。或刺于壤。无论肖与不肖。其本心谓为是佛。即名佛像。由此佛种印于藏识。逢缘渐增。积久成德。故云渐积功德。华严行愿品云。因于众生。而起大悲。因于大悲。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。成等正觉。故云具足大悲。皆成佛道。诸有所作。常为一事。故云但化菩萨。循循善诱。教不躐等。故能度脱无量。由此观之。童戏本属无心。尚乃渐积功德。具足悲心。以至成佛度生。与佛无异。况三乘人等。若能舍权从实。渐积不住。岂童戏之不若乎。其不自信者。乃自误以自弃耳。

    △四供像称名众。

    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(至)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若人于塔庙等者。谓处无论塔之与庙。像无论宝之与画。物无论香华之与幡盖。但出敬心供养。便成胜因。乐有五音十二律。更唱迭和。以为歌舞八音之节。故使人作之。角贝。大螺也。鼓为众音之长。螺率群声之先。故首明之。箫。虞舜所作。编小竹管为之。参差不齐。象凤之翼。大者二十三管。长一尺四寸。小者十六管。长一尺二寸。又有无底者名洞箫。释义。则箫者肃也。谓其声肃肃然而清也。笛。黄帝使伶伦。伐昆溪之竹为之。凡七孔。又有三孔者。名羌笛。武帝时丘仲所作。长一尺四寸。释义。则笛者涤也。谓涤除邪秽。纳之雅正也。琴。神农所作。或谓伏羲所作。长三尺六寸六分。象期之日。广六寸。象六合。五弦。象五行。腰广四寸。象四时。前广后狭。象尊卑。上圆下方。象天地。十三晖。象十二月并闰。后文王加少宫少商二弦。或谓文武各加一弦。又后汉蔡邕。复加二弦。合前以象九星。释义。则琴者禁也。谓禁制邪淫。以正人心也。箜篌。纣令师延所作。靡靡之乐也。盖空国之侯。所存。故以空侯从竹为名。琵琶。未详制人。长三尺五寸。象三才五行。四弦。象四时。用手前推曰琵。将手后却曰琶。依鼓时为名。铙钹可知。总结九种。节奏合宜。故曰如是妙音。命彼执持。歌咏三宝。故曰尽持供养。寄韵写怀曰歌。梵音清彻曰呗。良以佛德殊胜。见者欢喜。欲寄韵以写怀。故托清彻梵音而歌颂之。乃至二句。有况显之意。言一音而小。尚已成佛。况彼众乐供养。及夫长歌浩颂者哉。散心者。拣非敬意。一华者。拣非多物。画像者。拣非宝像。以斯为缘。渐成胜因。故能见无数佛。既能见无数佛。则因圆果满。明知其已成佛矣。礼拜者。无物可享。以身致敬。合掌者。不暇作礼。举手秉心。一手者。携东抱西。半掌表信。低头者。御车乘马。点首代拜。然此虽礼有全缺。掌分双只。皆本于一心之诚。而佛亦惟纳受其心。故曰以此供养像也。渐见二句。明积久成因。以因致果之义。广度下。明果后兴化。化毕潜辉之义。必兼兴化及潜辉言者。有警?二乘意也。意谓彼等微因小善。由不自居故。遂致渐见诸佛。成就胜因。即今成佛度生已毕。汝等声闻。尚淹滞于化城。良可惜哉。散心入塔庙者。别缘偶至。非诚心也。一称南无佛者。见相发心。非常念也。正量论引云。昔有采樵者。为虎所逐。援树而上。恐不及。念仁耳佛一声。纳种为因。今植世尊成道。据此则散心念佛。已得成道之语非妄矣(问。此中散心称名。并前草爪画像。聚沙为塔等。不过偶尔一念。童戏无心。岂知有教可依。佛灭依教之众。何以收此。答。起塔画像。念佛称名。如来教有明训。彼虽偶尔一念。童戏无心。亦因如来遗教展转蔓及。如从未历目并未经耳之事。则聚沙何必为塔。草爪何必画像。散心何必称名。故虽童戏无心。偶尔一念。不知有教可依。乃自然而依之。亦佛教不思议力。有以致之也)。佛灭依教众竟。

    △三广记悬记众。

    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。

    诸佛在世。有闻是法。指彼法华广记之众。诸佛灭后。有闻是法。指彼法华悬记之众。本经法师品初。广记现在文云。如是等类。咸于佛前。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。一念随喜者。我皆与授记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又悬记未来文云。如来灭度之后。若有人闻妙法华经。乃至一偈一句。一念随喜者。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此中云皆已成道。亦诸佛广记悬记。摄持之力然也(问。异外权实。独见过去佛章。现未诸佛。岂无此耶。答。过去易信。故独举之。要知佛佛道同。举一隅可以三隅反也)。颂过去佛同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未来佛同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补颂防难。初。

    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(至)无一不成佛。

    初从实施权。

    一切下。会权归实。与长行文虽稍异。义实全同。

    △二补颂防难四。一防何得无一不成难。二防不合广说诸法难。三防何必惟为一乘难。四防惟一宜应速说难。初(难云。法虽同源。机有千差。若云一闻。异解。有成不成。可矣。何得云但有闻法。无不成佛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。

    言诸佛本誓。以自所修诸行。回施众生。普令同得此道。是故但有闻法。俱入如来大愿筏中。或远或近。皆得成佛。亦如富贵贫贱等。多人共登一舟。乘舟力故。莫不皆到彼岸。

    △二防不合广说诸法难(难云。既愿同得此道。不合广说诸法。必说无数法门。何所为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。

    言未来诸佛。虽说无数法门。原其本意。惟为一乘。仍与本愿不相违也。

    △三防何必惟为一乘难(难云。建化门头。一法不少。广说既成权益。何必惟为一乘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。

    言诸佛两足之尊。了知诸法。本无自性。即言佛种。亦从缘起。缘起非真。亦无性义也。既皆无性。惟此一事为实。是故惟说一乘。正为实际理地。一法不立。舍此无可说故。然此一颂。古德注多深奥。令学者难于理会。今再释之。知谓了知。法该情与无情。情与无情。皆真如随染缘而起。本属依他妄现。故云无性。佛种谓诸佛种性。诸佛种性。虽真如随净缘而起。亦属依他妄现。故云从缘。一切众生。不知此义。妄谓佛及诸法。以为实有。是于依他法中。更起遍计。惟诸佛离遍计执。及依他起。故云知也。既知此已。惟余圆成为一乘实体。是故惟说一乘。前文所谓惟此一事实。余二则非真者。益见之矣。

    △四防惟一宜应速说难(难云。既惟为一乘。宜应速说。诸佛皆久默斯要。抑又何也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。

    言是一乘之法。即住诸法位中。既住诸法位中。则世间相无非真实。故云常住。世间相尚即常住。何况如来随宜所说。岂不即是真实。是知诸佛。非真久默斯要。盖以道场知已。为导师故。引导众生。方便说一乘耳。若仍有未明。试更释之。是法即一乘实相。住犹在也。法位即诸法自体。诸法自体。彼此各不相到。故名为位。世间相。仍指诸法自体。为世间安立之相故。常住。仍指一乘实相。一乘实相。求于去来生死。了不可得故。此中首句。明实法即在诸法。理即事也。次句谓诸法当体实法。事即理也。了此者。自不以久默斯要为难焉。于道下。其义易明。颂未来佛同竟。

    △三颂现在佛同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补颂防问。初。

    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(至)其实为佛乘。

    初颂总标。如来智断具足。堪为人天福田。故曰天人供养。初说三乘。令息化城。后说一乘。令入宝所。故曰安隐众生。亦说是法。长行所谓多所饶益。安乐众生是也。

    知第下。颂别明。第一义谛。不可言宣。故云寂灭。佛知此已。随众生说。故云以方便力。此从实施权也。后二句。会权归实。可知。

    △二补颂防问(恐有问云。后说一乘。令得无上菩提。诚为安隐。至若人天分段未脱。三乘变易方炽。何得俱以安隐称之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(至)随应方便说。

    言如来知机差别。及根利钝。随其所应。方便演说。令人天不坠恶趣。三乘暂入化城。正随分以安隐也。若释其义者。知之一字。总通下文。行即三乘所修诸行。既修此行。必念兹在兹。铭心不忘。故云深心所念。此约三乘机性言之。前云众生心所念。种种所行道是也。过去习业不同。现在欲性各异。进力胜者。求生天道。进力劣者。乐着人间。此约人天机性言之。前云若干诸欲性。先世善恶业是也。诸根利钝者。三乘人天。次第较之。前利后钝。可知。佛知此已。为欲各得安隐。故以种种因缘等方便演说。若不然者。则人天终沦恶趣。三乘不保权果。岂安隐哉。颂详解诸佛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二颂详解自证权实分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补颂广演。初。

    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(至)皆令得欢喜。

    初超颂会权归实。

    我以下。追颂从实施权。可知。

    △二补颂广演二。一众生机感。二如来化应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(至)而起大悲心。

    初明所感之佛。欲详出世因缘。故重呼身子。教以当知。我拣余佛。亦顺世假立。非执有也。佛眼观者。大成云。分别根机。应用法眼。以佛眼圆通。举胜该劣故。又四眼入佛。皆名佛眼故。

    见六下。明能感之众。六道众生。不修胜因。既乏功德庄严。故贫而无福。又缺佛法资助。故穷而无慧。无福无慧。轮回莫出。故趣入生死。生死称险道者。正量论云。以功名观之。朝事庙堂。暮谪海岭。以身命观之。昨处华堂。今归黄壤。以升沉观之。正生人天。复坠恶道。岂非险乎。相续者。既入生死。则轮转不息。楞严云。生死死生。生生死死。如旋火轮。未有休息是也。由生死无休息故。老病逼迫。爱怨别会等。无由解脱。故云苦不断也。深着五欲等。正明苦不断义。言六道众生。所以苦不断者。盖以深着五欲以为其本耳。如??牛者。极显著欲之害。此牛乃西南夷兽名。性爱其尾。卧则以首就尾。由以首就尾。而目为尾障。故云贪爱自蔽。由自蔽故。而如盲如瞑(目无瞳人曰盲。目无光明曰瞑)。虽伺而杀之。亦无所见也。取此为喻者。言着欲众生。以心就欲。智为欲蔽。故如醉如痴。伤法身。害慧命。亦所不觉。如彼??牛无以异故。佛如导师。能引迷途。故称大势。法如正路。能离险道。故称断苦。众生着欲自蔽。故不求也。不求佛。则易惑邪师。不求法。则易陷邪道。由此堕于邪见稠林。坚受不舍。大势难拔。故云深入。由深入邪见故。或拔发熏鼻。或涂灰裸形等。妄修无益苦行。欲脱众苦。是为以苦舍苦。由此所以苦不断也。准古德于此。以五浊配释。今虽窃比。而大同小异。如六道众生。即众生浊。生死相续。即命浊。前云世世常增长是也。深着五欲。即烦恼浊。以贪欲为烦恼之本故。深入邪见。即见浊。总论四浊积聚。即劫浊。与前次第不同者。以五浊生起。势如钩锁。互相为因。前后无定相故。

    末二句。结成感义。正以众生五浊展转。轮回不息。由此如来出真兆圣。涉俗益物。故曰为是众生。起大悲心。众生机感竟。

    △二如来化应二。一从实施权。二会权归实。初二。一从实不得。二隐实施权。初三。一三七思惟。二诸天请法。三作念无计。初。

    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(至)云何而可度。

    初总标思惟。约此番为化之初。说名为始。坐通能所。能坐即佛。所坐即道场也。场谓界地。此地在摩竭陀国。去泥连河不远。以如来坐此成道。故名道场。观树者。仰面寻思。经行者。俯首循环。此思惟之相也。三七日中。思惟是事者。准因果经云。初七思惟。我法妙无能受者。二七思惟。上中下根。三七思惟。谁应先闻法。今且寄言总标。故云如是。

    我所下。别明其事。所得智慧。且就实智而言。甚深无量。二乘莫及。故云微妙第一。诸根即信等五根。信等劣弱。遇大便乖。故云钝也。着乐者。贪着世乐。贪着世乐。为痴爱盲其慧眼。由此上中二根。俱叵得矣。上中叵得。惟余下流。故曰如斯等类。云何可度。若以此文。别配三七者。首二句。义当初七思惟。我法妙无能受者。次二句。义当二七思惟。上中下根。末二句。义当三七思惟。谁应先闻法。言云何可度者。正思惟先度人也(问。三七日中。义当华严之时。今但云思惟。岂未说华严教耶。答。正思惟时。即正说华严时。天台所谓双垂两相。二始同时者。以此)。

    △二诸天请法。

    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(至)请我转法轮。

    初标例诸天。

    恭敬下。具仪启请。此与大通成佛时。诸天请法事同。但此处众多欲天。彼中仪多供养。其实彼此皆具。出没各不同也。

    △三作念无计。

    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(至)疾入于涅槃。

    自思惟者。欲酬诸天之请。转思度生之事也。准前三七日中。惟是思惟。今云若但赞佛乘。似乎从前已赞。益信正思惟时。即正说华严时耳。众生没在苦者。五浊八苦。如海无涯。没溺其中。不能自出故。出苦尚不可得。岂信成佛。故云不信是法。不信是法故。反谤佛说。是为破法。破法因缘。必堕三途。是以不信之故。坠于三恶道也。如是则说法有损。不如不说。住世无益。不如不住。故云宁不说法。疾入涅槃。此亦如来假言伤感。如仲尼浮海之叹无异。从实不得竟。

    △二隐实施权三。一寻念方便。二诸佛慰喻。三正施权乘。初。

    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。

    出世本为度生。无机宁忍遽弃。欲效先佛循序方便。故寻念也。既寻念已。理应宪章。故云我今所得。亦应说三。

    △二诸佛慰喻。

    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(至)但为教菩萨。

    初称赞慰喻。思惟即寻念也。寻念过去。而十方佛现者。显佛佛道同故。慰安慰。喻顺喻。谓诸佛恐其舍权。以梵音声。安慰而顺喻之。此系如来自述。故云我也。如来能法先觉。能顺机宜。故诸佛称以善哉。释迦文者。按谥法。道德博闻曰文。慈惠爱民曰文。释迦有自利利他之德。可当此称。又称以第一导师者。以如来自证无上。善接群机。于诸导师之中。最为第一故。得是无上等。正明如来自证无上。善按群机。释上第一导师义也。

    我等下。作证慰喻。言不惟汝得无上。我亦皆得最妙第一之法。不惟汝用方便。我亦为诸众类。分别演说三乘。但我说三乘。原为少智乐小。不信作佛。故以方便分别。说诸权果。要知虽复说三。但教菩萨。汝后若能如我所行者。则方便亦何伤于真实。且莫作宁不说法。疾入涅槃想也。

    △三正施权乘三。一申屈转念。二先度五人。三总结防问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(至)我亦随顺行。

    欲叙昔态。故重呼其名。教以当知。圣师子。即指十方诸佛。音即诸佛慰喻之音。迦陵仙梵。超出一切。故称深净微妙。南无诸佛。宜作慨声读之。意谓。若不施权。则违诸佛慰喻。若施权乘。又违出世本怀。当此无可奈何之际。故称南无诸佛。略以申其委曲难言之意。既申屈己。转念随顺诸佛。故云复作是念。言我出浊世者。自知时不可谬。且有诸佛慰喻。所说谆谆。情难违拒。理宜遵从。故云如诸佛说。我亦随行。总显从实施权。非得已也。

    △二先度五人。

    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(至)为五比丘说。

    思惟是事已者。施权意决。即趣波罗奈者。屈身就机。以有五比丘等。在彼属境。鹿野苑中故。波罗柰。在中印土境。义翻江绕城。婆沙云。中印土境。有河名波罗奈。去其不远。造立王城。即依河为名也。诸法寂灭。不可言宣者。言如来趣波罗奈。本为说法。其奈诸法本自寂灭。离于言说等相。不可以言语而宣说之。设于此不有方便。必将同如匏瓜。系而不食矣。佛不如是。故能以方便力。为五比丘说也。五比丘者。一陈如。二十力迦叶。为母族二人。三阿湿波。四波提。五摩诃男俱利。为父族三人。佛初入山时。父王敕彼伴修。后不耐苦行。自奔鹿苑。各修异道。佛于成道三七日后。欲度阿蓝迦蓝。郁头蓝弗不得。因念五人。宜先得度。故往度之。所谓悲二仙而不遇雷音。喜五人而堪从法化是也。

    △三总结防问。

    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(至)我常如是说。

    初总结机教。法指四谛。以能摧灭见思。运至涅槃。故名为轮。佛以此法。转入机心。故名转也。是名者谓实际理地。本无法轮可转。言转轮者。亦惟是其名耳。涅槃音。能被教也。阿罗汉。所被机也。便有者。涅槃非真。罗汉假名。言罗汉。言涅槃者。亦惟方便有耳。又是名便有。皆承上结归之词。谓如来自鹿苑一唱。是即名为转轮。从此便有涅槃之教。及罗汉之机也。既有涅槃之教。及罗汉之机。是于佛宝之外。更添法宝僧宝。差别名目。此三宝之所由始也。

    从久下。预防问难(恐有难云。方便之法。亦有渐次。何故初转法轮。便有涅槃音耶。故以上二句防之)。言佛从久远劫来。即为彼等。赞示涅槃之法。权因久成。故今初转法轮。即为演说涅槃音也(恐又难云。无学之位。亦非骤及。何故初转法轮。便有罗汉名耶。故以下二句防之)。言彼等于分段生死之苦。业已永尽。我于多劫已来。常以如是之言。称说于彼。故今初转法轮。即许成就罗汉名也(问。转照三会。此科义当初转。中转后转。何不具耶。答。文虽不具。义必有之。准下文既称佛子。则中经方等般若可知)。从实施权竟。

    △二会权归实三。一机熟时至。二等赐一乘。三闻法获益。初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(至)今正是其时。

    初根机已熟。权不终权。恐身子未契此旨。故敕以当知。既经方等般若。根机已熟。故以佛子称之。将以大法饶益。故云见也。志求佛道句。即成就大志。自鄙先心之义。无量句。通指三根。如前云求佛诸菩萨。大数有八万。乃至云我等千二百。及余求佛者是也。咸以二句。正明志求。如前云佛口所生子。合掌瞻仰待。乃至云皆一心合掌。欲听受佛语是也。曾从二句。极显根熟。如前云曾见诸佛。诸根猛利。乃至云佛已曾世世。教化如是等是也。又上云从久远劫来。赞示涅槃法。则诸佛即是释迦。但约多劫以至今生。故名为诸。言佛自多劫以至今生。怜其退大向小。常以权宗接引。故云闻方便说。

    我即下。时节已至。即作是念者。既令保证权果。还忆出世本怀也。出世本怀。惟为一事。故曰如来所以出。为说佛慧故。是时者。对非时言。如阿含得少为足。非时也。方等犹在门外。非时也。般若无希一餐。非时也。今乃复经少时。渐以通泰。故云是时。机熟时至竟。

    △二等赐一乘二。一预防问难。二正明等赐。初(难云。既是其时。即当速说。必待三请后说。复何意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。

    教以当知者。恐其有疑故。钝根小智。指实行声闻。著相。指下劣凡夫。憍慢。指实行上慢。然钝根则固蔽权宗。小智则不乐大法。著相则滞窒有漏。憍慢则妨碍进闻。故于是法。皆不能信。所以必待三请而后说也。

    △三正明等赐。

    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。

    自五千退席。斥过结劝以来。去者去。悔者悔。并无如向所说。钝根小智等流。故云喜无畏也。菩萨者。根利智大。解脱虚心。于是众中。不须偏用权巧。不用曲顺机宜。故云正直舍方便。但说无上道也。等赐一乘竟。

    △三闻法获益。

    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(至)悉亦当作佛。

    初二句。正许上根断疑。菩萨。暗指身子等一类上根之机。疑有二种。一近疑。谓初闻叹智不知何因何缘。二远疑。谓昔见授记。不知为失不失。二疑交攻。不能自释。故云疑网。今闻是法。远近俱断。故云皆除。

    下二句。悬示中下成佛。罗汉。总指中下之机。言菩萨疑网已除。自当成佛。若中下之机。如千二百罗汉之流。虽未即得除疑。佛有方便。究竟与记。悉亦当作佛也。颂详解自证权实竟。

    △三颂总结以显道同(义颂)。

    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(至)说无分别法。

    上二句。结诸佛权实。仪式犹轨则也。言从实施权。会权归实。为三世不易之轨则故。

    下二句。结自证权实。亦如是者。谓仿彼诸佛仪式也。既仿彼诸佛仪式。则虽说权乘。会归惟为一事。故云无分别法也。颂正为分解竟。

    △三颂赞法劝信(追颂)二。一正颂长行。二补颂防难。初二。一颂赞法举喻。二颂劝信无虚。初(追颂中广颂)。

    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(至)时时乃一出。

    准化城品云。一百八十劫。空过无有佛。又云。于昔无量劫。空过无有佛等。足证悬远义也。妙严品云。佛难得值。如优昙华。又如一眼之龟。值浮木孔。又古偈云。佛在世时我沉沦。我得人身佛灭度等。足证值难义也。正使犹纵令也。纵令有佛出世。而又久默斯要。不务速说。故云说是复难。闻谓但领其文。无量无数劫犹难者。如此方。自迦叶至释迦。相去非少时矣。及开演此经。尚有五千退席等。已可见也。听与闻同。能字有拣别义。盖必兼解其义。乃为能听也。斯人亦复难者。如舍利智称第一。佛尚谓其以信得入。未便深许。余可知矣。譬如优昙者。借喻显人。一切爱乐者。喻斯人众所敬仰。天人希有者。喻斯人世不多得。时时一出者。喻斯人时不多见。又此虽借喻显人。实即因人显法。与长行法如优昙。似异实同。

    △二颂劝信无虚(义颂)。

    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(至)诸佛之秘要。

    初极显信难。闻法欢喜者。自信作佛故。喜而复赞者。冀他听闻故。乃至一言赞叹。便为供养三世佛者。以展转传闻。能令诸佛法身不断。慧命常存故。是人甚希有者。以此法人多怨嫉。欢喜者希。且又发言称赞。故云甚也。过于优昙者。言上来闻听但属自利。已如优昙。此称赞更兼利他。故云过也。又过于优昙。虽显能赞人难。而彼人之所以发言称赞者。由于欢喜自信。正极显自信之为难耳。

    汝等句。直言劝信。由自信者难。故直以勿疑劝之。

    我为下。曲显不虚。我为法王者。显能说不虚。以若有虚妄。则愧称法王矣。普告大众者。显所说不虚。以若有虚妄。则难以普告矣。但以一乘等者。正明所说之事。此约自所说。以曲显不虚义也。汝等舍利弗。呼大众。及当机也。声闻及菩萨。教中下。并上根也。恐其不能谛信。故敕以当知。是妙法。即指今之所说。非同权言易出。故云诸佛秘要。既诸佛秘为心要。自非妄言。此约诸佛所秘。以曲显不虚义也。由此观之。则所说皆无虚妄。有言尽是真实。此而不信。则无法可信耳。正颂长行竟。

    △二补颂防难二。一防诸佛何故同秘难。二防如来何故普告难。初(难云。今佛普告。应是大公无私之理。诸佛秘为心要。何所为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(至)破法堕恶道。

    言过现诸佛。因出浊世。当来诸佛。或值恶人。秘是法为心要。非得已也。若详释者。五浊众生。五根粘滞五尘。如蝇就秽。故云但着诸欲。如是众生。惟知有漏因果。无出世心。故云不求佛道。当来指未来佛时。未来众生。刚强难化。故称恶人。既称恶人。岂能信受大法。故虽闻说一乘。亦迷惑不信受也。以不信受故。当起破法罪业因缘。必堕恶道无疑。由此观之。则诸佛秘为心要者。亦缘不得其人。若果是其人。则密在汝边。诸佛岂私己哉。

    △二防如来何故普告难(难云。诸佛同秘。应是教外别传之宗。今日普告大众。又何所为耶。故此防云)。

    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。

    言今日如来普告大众者。皆以时至机熟。有诸知惭识愧。清净求道之人。理当为彼广赞一乘。若不然者。诸佛岂妄授哉。若详释者。惭谓自惭。谓自惭同入法性。独滞小乘故。愧谓愧人。谓愧人议为焦芽。呵为败种故。清净者。诸念不杂。求道者。一心向上。如是等人。真为道器。故当为彼广赞一乘。所谓机感盈前。不得不说是也。颂赞法劝信竟。

    △四颂斥过结劝(约义略颂)。

    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(至)自知当作佛。

    初合颂两番斥过。欲斥有过之重。故重呼当机以告之。惟为一乘。前已备闻。故直教以当知。诸佛法如是也。法既如是。则从前所用万亿方便。皆随顺机宜而说。非究竟矣。不习学者。谓不曾习学方便之法。如长行所谓非佛弟子。乃至是增上慢人等。言此众既不曾习学。又焉能晓了。是诸佛随宜说乎。故直斥以不能晓了此也。准长行乃。指过斥人。故以不闻不知。不复志求者。为非佛弟子。非阿罗汉。非辟支佛。是增上慢。而此中乃指人斥过。故以不习学者。为不能晓了。是佛随宜所说。特文偈变换之异。而义无殊也。

    汝等下。义颂结劝信受。言上来不能晓了者。固不必论矣。今汝等既已了知。诸佛世尊为世间之师。随宜所说皆方便之事。相应于此一乘深法。无复诸疑惑矣。无复者。犹言无得更犯之义。心生大欢喜。自知当作佛者。既诫以勿疑。又劝以欢喜自信。所以然者。以诸佛出世。悬远值难。今已值矣。正使出世。说是法难。今已说矣。无量数劫。闻是法难。今已闻矣。闻而能听。斯人复难。今已能矣。惟少直下承当。欢喜自信。故作如是结劝。准后身子领解文云。我心大欢喜。疑悔永已尽。安住实智中。我定当作佛。正应乎此(问。自许说诫听以来。数数劝信。即属佛意。亦觉重叠。而疏中处处设难。既出私测。宁逃穿凿。或亦别有所说。以解重叠及穿凿之议乎。答。权执难破。真信难生。真信难生故。旋信旋疑。故致如来数数劝信。权执难破故。旋破旋起。故致如来处处防难。然则数数劝信者。固如来之婆心。处处设难者。亦注家之点眼。语切不厌重叠。义正岂是穿凿哉)。如来说法竟。

    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下

    音释

    诿

    (女恚切音?累及也)。

    毙

    (毗祭切音敝[跳-兆+音]也前覆也)。

    擎

    (渠京切音檠架也)。

    萨婆若

    (此云一切智是诸佛一心三智究竟极果之总名)。

    画一

    (伏??画一阳奇之数无二无别也)。

    蜗牛

    (陵螺也上古华切音瓜)。

    骛

    (亡遇切音务驰骛也)。

    靳

    (居?切音近靳制其行也)。

    綦

    (渠之切音其绮彩也极也)。

    蔡邕

    (人名下于容切音雍)。

    骤

    (锄救切音绉速疾也)。

    窒

    (陟栗切音挃塞也)。